走过那高高的兴安岭(上)
2012-4-18 10:14:21
访问量:2926253
出行散记之五
内蒙古 张自力
二00三年春天的那次“非典”随着航空、铁路、公路迅速在全国漫延,来得快,去得也快。当然,主要是靠国家组织的防控措施得当,到六月底的时候,生活又恢复了往日的安宁。
不久,局里在驻呼伦贝尔盟扎兰屯市的地勘六院召开会议,我带着已久的向往,踏上去东部出差的行程。此次出行的另一个目的是想借这次机会到内蒙古东部的几个兄弟单位看一看,做一些工作上的沟通联系。
行程的第一站是地勘九院,九院驻在锡林浩特,,我们沿呼和浩特至锡林浩特的省道出发,途径武川县、四子王旗、苏尼特右旗、苏尼特左旗、阿巴嘎旗。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作为一个农区的知识青年来到牧区成为地质队员的时候,我所在的一0三地质队就驻扎在苏尼特右旗朱日和的这片草原上。今天再一次踏上这片草原,颇有一种旧地重游的感觉。
一路经过的武川县、四子王旗归乌盟所辖,武川县位于阴山山脉的大青山北侧,省道在武川县境内大都是盘山公路,蜈蚣坝是公路的制高点,蜈蚣坝古称白道岭,自古以来作为沟通阴山南北的一条交通要道和天然屏障,是兵家必争之地。据考,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曾亲临这里峰巅之处的秦汉烽火台,写下脍炙人口的《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城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武川再往北是四子王旗,四子王旗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胞弟哈卜图·哈萨尔的第十五代系孙诺延泰的游牧地,因其有四子分牧而居,故称四子部落。四子王旗称谓由此而来。四子王旗境内有著名的格根塔拉草原,“格根塔拉”是蒙古语,意为辽阔明亮的草原。举世瞩目的载人航天飞船主着陆场,仅距格根塔拉。近年来已形成独具草原风情的旅游景区。格根塔拉也是通往口岸城市二连浩特的必经之地。广袤浩瀚的杜尔伯特(蒙语意为四子王)大草原,每当夏秋之际,绿草如茵、鸟语花香、蓝天碧水、白云彩虹,炊烟缕缕、牧笛声声,人欢马叫、牛羊追逐,一幅令人陶醉的草原美景。 时近中午,我们来到苏尼特右旗旗政府的所在地赛汉塔拉镇吃午饭,赛汉塔拉已经不是我七十年代来过的模样了,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她已经颇具规模,市政建设、街道设施无不向人传达着与现代生活不落伍的信息。让此地名声在外的是苏尼特羊肉,苏尼特羊是北方草原生态环境下长期繁育而成的地方良种。一九九七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命名。具有抗寒、抗旱、耐粗饲的特点。成年羯羊肉胴体重一般在左右,净肉达。因经常采食丛生禾科和葱类牧草,使得羊肉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高蛋白、低脂肪、无膻味,成为北京东来顺饭庄涮羊肉之上等原料,北京东来顺的涮羊肉原料是非苏尼特羊肉不选的。
记得我第一次去赛汉塔拉是一九七八年,那一年我所在的分队驻哈日哈达进行地质勘查,一天晚饭以后,分队的解放牌大卡车载着我们二十多个清一色的小伙子到赛汉塔拉的电影院看了一场《屈原》,那时候,地质队由于远离基地,交通不便,队部放映员下分队,一般都是老片子,能在电影院里看一场新片好电影的兴奋和喜悦不亚于过年。美中不足的是到达电影院之前天就黑了,除了电影,对赛汉塔拉还留下没什么印象。
记得还有一次,那时我已经在地质队的子弟学校当了老师,一天半夜里,猛然间被急促的敲门声惊醒,是同事老师的妻子,只见她急得满头大汗,带着哭腔述说,要我赶快想办法,张学强肚子疼,已经疼的没气力说话了。我和另外一位男老师李烛一边穿衣服,一边往外跑,兵分两路;一路去车队找车,一路去张学强家做准备,那时的效率还是挺高的,不到十分钟我们的车就离开朱日和,飞速行驶在去赛汉塔拉的路上了。那一次我在赛罕呆了两天,张学强被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当即做了手术,他的病情平稳了以后,我出去到医院外边看了看,这是一个牧区小镇,从火车站出来一条土路向西,不多的几家商铺组成一条街,我看过《屈原》的那座镇上唯一的电影院算是街上的宏伟建筑了。年轻人体格壮,不几日学校领导来看望张学强,张学强已经不像手术后的患者了,精神好得很。并且征得医院大夫和张学强妻子的同意,竟然下午就办理出院手续和大家一起回朱日和了。
回忆起这些往事,就象发生在昨天。转眼之间,已经是二十五年前的事了,张学强现于呼和浩特的一所学校任教,不时还能见到,估计也快退休了,他比我大两岁。
时近黄昏,我们来到锡林浩特,进入市区之前,司机周志强把车停下,大家习以为常,放松之后准备继续上车赶路,周志强却不急,他让我看看位置,要我为他拍几张以锡林浩特全貌为背景的照片。小周是地质系统子弟,从小生活在朱日和,参加工作时才离开朱日和来到驻锡林浩特的地勘九院,那时候叫一0九地质队。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几十年的辗转,我俩又同事了二十多年了,小周为人热情,很义气。长的浓眉大眼,很有女人缘儿,在一0九队工作的时候,年轻英俊的周志强曾经被好多姑娘捧为偶像,小周也曾经有过一段美好但无结局的情感回忆。此时此刻,我体会到了小周的想法,感觉到了小周的用心,他很想留下他青年时代工作过地方的回忆,很想珍藏他对锡林浩特的感情和眷恋。我也立刻感悟到,由于工作性质,我们来这里的机会并不多,有时候小周来这里的时候,或许没有合适的条件能拍一张满意的留念照片。再者,或许赶上有优惠政策办个提前退休,再补照那就是另外的一种心情了。小周真是个有情有意的男子汉,于是,不用我再说什么,只要用心做好就是了。利用九院领导招待我们吃晚饭之前的时间,我和小周来到地勘九院办公大楼前,又为小周照了几张,愿这些照片能给小周留作美好的回忆。
当晚,我们住宿在锡林浩特,锡林浩特市是锡林郭勒盟公署所在地。追溯历史,锡林浩特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第十五世孙巴图孟克达延汗之后裔的领地。明代为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弟别勒古代第十七世孙诺必特默克图的游牧地,所部号为阿巴嘎哈纳尔旗。清乾隆八年(1743年)建贝子庙,故也俗称贝子旗。
锡林浩特的城市建设同样离不开民族和历史的主线,她沿着这样一条主线建设了成吉思汗文化广场、贝子庙广场和锡林广场等三大广场。
三大广场之一的成吉思汗文化广场,位于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东南处,卓兰山南麓,占地七平方公里.广场背靠锡林河水库,南望灰腾锡勒草原,两侧是风景名胜区,东侧有著名的九曲湾希日塔拉风景区、希日塔拉候鸟观赏区、希日塔拉度假村,右侧有知青敖包、草原奇观平顶山。锡桑铁路与207国道分别从广场东西两穿过侧。
锡林郭勒草原既是蒙古族发祥地之一,又是成吉思汗及其子孙走向中原、走向世界的地方。统一蒙古各部落过程中,成吉思汗在东乌旗乌拉盖河流域打过有名的乌鲁辉之战、在西苏旗境内的乌沙堡第一次突破金朝防线,开始了灭金之旅、在太旗及其以南地区打了著名的野狐岭之战,一举歼灭了金朝30万精锐……因此,在锡林郭勒大草原上,至今留传着许多有关成吉思汗的传说。
贝子庙广场的主建筑贝子庙位于锡林浩特市北部的额尔敦陶力盖敖包山南坡下,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内蒙古四大庙宇之一。因当年主持修建此庙的是当地贝子巴拉吉道尔吉,而且是建在贝子旗,寺庙因此而得名。整个建筑群共分为七大殿,分别为朝克钦、明干、却日、珠都巴、甘珠尔、丁克尔、额日特图等,在这7座大殿之外,还有十几座小殿和两千多间僧舍,规模庞大,气势雄伟。
在寺庙建成后的百余年间,该庙成为远近牧民朝拜的主要场所,香火极盛。寺内存有大量的反映蒙古民族历史和生活的壁画,是研究蒙古族史和民族艺术的宝贵史料。
锡林广场建成于1999年7月,位于市区南部,据说是目前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广场,是一座具有民族特色,集绿化、硬化、亮化休为一体的广场,是市民晨练、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除了三大广场以外,这里著名的旅游景区要数位于锡林浩特市东南13公里处的锡林九曲。相传,成吉思汗夫妻来到锡林河畔登高俯瞅,牛羊撒落,百鸟低旋,景色迷人。成吉思汗和妻子被美丽的景色吸引,双双纵马奔驰。奔驰中,妻子的围巾不慎飘落在草地上,而他们则全然不知。当他们回头望去时,围巾将直流的锡林河变成了九十九道弯,把草原装扮的分外美丽,成吉思汗有感而发:“此处造化神功,碧水青山,必成繁盛之地。” 美丽的九曲湾,静静流淌在碧绿的草原上,常常勾起人们无限遐想,许多摄影爱好者都为此留下了不朽佳作。
锡林河的河床两侧生长着大量的芦苇及其它水生植物,每逢晴天,阳光明媚,牛羊成群,蓝天白云之下,一幅“人在画中游”的草原风情天然画卷呈现在眼前。
行程的第二站是乌兰浩特,从锡林浩特到乌兰浩特走南线是经过西乌旗、霍林河,在西乌旗至霍林河之间有一个令我今生难以忘怀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宝日格斯台。一九七二年五月五日,发生在这里的一次草原火灾夺去了建设兵团六十九个战士的年轻生命,我很要好的女同学力丁就是他们中的一个。力丁是蒙古族,她的父母亲都在自治区卫生厅工作,力丁有很幸福的童年,我们同在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的苏虎街小学上学,我是班里的文体班长,是同桌关系让我们成了从小学一年级直到今生永远的朋友。力丁是学习委员,力丁学习成绩也很优秀,人也长得很漂亮。如果不是文革十年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她应该沿着上学读书的路走向充满幸福的未来;然而,文革开始以后,我们的父辈都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子女的命运可想而知了。我插队去了农村,一干就是八年。能歌善舞的力丁也因为两次选送到部队文工团因为政审不合格未能如愿,后来是写了血书才被批准去了建设兵团。十七岁的力丁虔诚地相信或许只有建设兵团才是她唯一的出路。从她的来信中得知,她在兵团五师四十三团四连二排当战士,在兵团她每天都要比别人多付出一倍到两倍的汗水去接受再教育,甚至累得晕倒都不肯休息,只因为承受着“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巨大压力。繁重的体力劳动和紧张的军事化生活没有压垮她,半年以后,力丁还当了班长。
火灾以后我知道的消息是发生火灾那天她有病,为了接受团组织的考验,她是拔掉了输液的针头和查日斯、杨鸿原一起冲向了火场以后就都再也没能回来。牺牲以后力丁才被追认为青年团员,她是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填写了一份入团志愿书。
那年,力丁走了,她只有十八岁。
后来,经过那场火灾生死博弈活下来的兵团战友在那里修建了烈士陵园,陵园门口左侧的一块五米长的巨石上镌刻着两行让人揪心的隶书“你们是死去的我们,我们是活着的你们!”
因为南线正在修路,我们走了北线,北线就是从锡林浩特经过东乌旗、五岔沟到乌兰浩特。过了宝拉格苏木的边防检查站我们向北进入了边防公路,公路转入朝东方向以后,渐渐地能看见前方的远山出现随着山势连绵起伏的树林,就要进入大兴安岭的西南边缘了,再往前行驶,公路的两边就全是高高的白桦树林了,时间虽然还早,树高林密显得光线暗了许多。我还是头一回在这样茫茫林海中行路,因此充满了好奇,不停地向四周张望。往前走了一个多小时以后,眼前豁然开朗,竟然出了林海,路旁的铁路和建筑物告诉我们,我们已经来到了五岔沟林业局所在的五岔沟镇。在五岔沟加油的同时,我们和驻乌兰浩特的一一五地质队队长特格喜取得联系,由特队长安排我们在乌兰浩特的活动。
乌兰浩特位于大兴安岭南麓,科尔沁草原腹地。乌兰浩特市原名王爷庙,因清朝第三代札萨克图郡王鄂齐尔在此建立家庙而得名。,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政府—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在这里成立。同年11月,王爷庙改称为乌兰浩特市(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城市”)。
到达乌兰浩特时已经过了吃晚饭的时间,特队长在刚刚修缮完毕的队部食堂为我们接风。当晚,我们住在内蒙古115地质队,驻地位于乌兰浩特北郊地势比较高的八里八,向南望去,夜色中的乌兰浩特灯火璀璨,一片繁荣景象。
第二天我们游览了成吉思汗大庙,成吉思汗庙坐落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罕山之巅。它三面环山,一边傍水,四周布满了苍松翠柏,洮儿河像一条玉带缠绕在它的脚下。据说这是世界上唯一一座纪念成吉思汗的祠庙。这座融汉、蒙、藏三个民族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庙宇始建成于1940年,它采取古代汉族建筑中惯用的中轴对称坐北朝南的布局手法,建筑主体圆顶方身,绿帽白墙,具有典型的蒙、藏建筑特色。庙殿呈“山”字型,中间是高28米的正殿,东西两侧是高16.62米的偏殿,共有9个尖顶。用绿色琉璃镶制,正殿圆顶中央悬挂兰色长方形匾额,上书“成吉思汗庙”(蒙、汉两种文字)。具有民族特色的庙顶同雪白的庙体、朱红的大门一起构成了成庙巍峨壮观、沉稳雄健的气势。庙殿建筑面积822平方米。 正殿有16根直径0.68米的大红漆明柱,四周绘有反映成吉思汗业绩的精美图案,大殿正中的大理台基上坐落着高2.8米的成吉思汗全身铜座像,两旁陈列元代兵器。东西偏殿陈列元代服饰、书简、器皿。三座大殿天花板绘有蒙古古代图案,大殿和走廊墙壁有成吉思汗箴言字画与当代画家思沁绘制的大型壁画。两偏殿陈列有元代的兵器,服装,瓷器等复制品,山门到正殿有宽10米、长158米用花岗岩砌成的81级台阶。
成吉思汗原名铁木真,公元1162年出生于蒙古部乞颜孛儿只斤氏的一个贵族家庭。经过多年征战,铁木真统一了漠北草原各部。公元1206年,他建立大蒙古国,尊号“成吉思汗”,蒙语意为“像大海一样伟大的领袖”。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征讨西夏时死于军中,时年66岁。如今,西方很多崇拜者称其为“全人类的帝王”。在位期间,征服地域西达黑海海滨,东括几乎整个东亚,为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之一,成吉思汗被美国《华盛顿邮报》评选为“千年风云第一人”。这个结论是依据“人类文明史上第二个1000年(1000~1999年)中,何人缩小了地球、拉近了世界”的标准而产生的。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们在40多年时间里连续发动一系列西征战争,建立起庞大的蒙古帝国,将东方和西方连为一体。称他为“千年第一人”当之无愧。
成庙大殿的东南侧建有“成吉思汗箴言长廊”,竖立着数十块刻有成吉思汗箴言的黑面石碑,碑体两面内容为蒙汉文对照,书法种类各异,风格多样。漫游碑廊,既能体会箴言内涵哲理,又会得到优美的艺术享受。成庙的成吉思汗箴言长廊里竖立几十块刻有成吉思汗箴言的大理石石碑,碑文内容为蒙汉文对照,书法字体多种。有“知自己之弊病问他人,而知之治国之失误向贤者而学之。”,“不要以金银珠宝装饰自身,而要以道德才能充实自己。”,“只要你们兄弟互相帮助,彼此坚决支援,你们的敌人再强大也战不胜你们。”,“生为金玉之身不为学而治己者,乃枉费一生也;人虽聪明睿智其知识终有枯竭之时,如能勤学不辍尤为聪明。”,“读书的糊涂人终究要超过生来的聪明人”,“居民在平时应像牛犊般的驯顺,战时投入战斗应像扑向野禽的饿鹰。”,“疾恨他人发家反而冲了自家的财神”,“说万句空话莫如办一件正事”等等。长廊南侧,有"神马厩"遗迹。庙殿西南侧,建有白色蒙古包式的圆形建筑,原是收藏经书之地,现为展览厅,展有成吉思汗生平伟业的资料,部分文物及成庙60年的历程资料,还展有党、国家和自治区领导及各界知名人士到成庙视察、参观的留影、题词。
关于成吉思汗,在内蒙古有西陵东庙的说法,成吉思汗陵坐落在内蒙古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上,距东胜70公里。 由于蒙古族盛行“密葬”,所以真正的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处始终是个谜。现今的成吉思汗陵乃是一座衣冠冢,它经过多次迁移,直到1954年才由湟中县的塔尔寺迁回故地伊金霍洛旗,北距包头市185公里,这里绿草如茵,一派草原特有的壮丽景色。陵园占地面积约55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由三座蒙古式的大殿和与之相连的廊房组成,建筑雄伟,具有浓厚的蒙古民族风格。建筑分正殿、寝宫、东殿、西殿、东廊、西廊6个部分。
成吉思汗陵的主体是由三个蒙古包式的宫殿一字排开构成。三个殿之间有走廊连接,在三个蒙古包式宫殿的圆顶上。金黄色的琉璃瓦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熠熠闪光。圆顶上部有用蓝色琉璃瓦砌成的云头花, 即是蒙古民族所崇尚的颜色和图案。
中间正殿高达26米,平面呈八角形,重檐蒙古包式穹庐顶,上覆黄色琉璃瓦,房檐则为蓝色琉璃瓦;东西两殿为不等边八角形单檐蒙古包式穹庐顶,亦覆以黄色琉璃瓦,高23米,整个陵园的造型,犹如展翅欲飞的雄鹰,极显蒙古民族独特的艺术风格。
正殿正中摆放成吉思汗的雕像,高5米,身着盔甲战袍,腰佩宝剑,相貌英武,端坐在大殿中央。塑像背后的弧形背景是“四大汗国”疆图,标示着700多年前成吉思汗统率大军南进中原,西进中亚和欧洲的显赫战绩。后殿为寝宫,安放四个黄缎罩着的灵包, 包内分别供奉成吉思汗和他的三位夫人的灵枢,灵包的前面摆着一个大供台,台上放置着香炉和酥油灯。这里还摆放成吉思汗生前用过的马鞍等珍贵文物。
东殿安放着成吉思汗的第四子拖雷(元世祖忽必烈之父)及其夫人的灵柩。自窝阔台及其长子之后,蒙古族皇帝都是拖雷的子孙,所以其地位极为显赫。
西殿供奉着象征着九员大将的九面旗帜和“苏勒定”。苏勒定即为大旗上的铁矛头,成吉思汗南征北战中,用它指挥过千军万马,传说成吉思汗死后,其灵魂便附在其上,因此在蒙古人民的心目中,苏勒定是十分神圣的。
在正殿的东西廊中有大型壁画。主要描绘了成吉思汗出生、遇难、西征、东征、统一蒙古各部等重大事件。壁画还表现了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统一中国,定都北京,于公元1271年正式改国号为元,并追封成吉思汗为元太祖的盛况。
这里最热闹、最隆重的日子,是每年;这一天是成吉思汗建立不朽战功的日子,要举行隆重的祭奠“苏勒定”活动。成陵离呼和浩特不远,我先后去过好几次,今天来成庙却是第一次,因此,这次出行的一个重要收获就是对成吉思汗的那段历史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未完)